Honor

新闻中心

25

2023-12-25 13:40:44

— 分享 —
我国超两千万抑郁症患者缺治疗
时间:2023-12-25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其中,抑郁症患者在我国有大约3000万。抑郁症也是发病率最高的精神疾病。
  目前80%以上抑郁症患者没有接受规范治疗,存在用药剂量不足、疗程不足、频繁换药、擅自停药等现象,导致病情复发。临床研究表明,如果抑郁症反复发作三次以上,就需要进行长期的抗抑郁治疗。
  家人关爱助患者走出深渊
  在国际上,抑郁症被称为“心灵感冒”,在治疗上除了药物外,通过家人的关爱和康复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吉先生现在是重庆一家心理咨询机构的负责人,而在5年前,他还是一位重度抑郁症患者。当时作为公司高管,连续两个多月熬夜加班,超强度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让他彻底崩溃了。
  吉先生说:“当时我最明显的反应就是失眠。连续是七天七夜没有睡觉,感觉不停地急速地往下滑。深不见底一片黑暗,老是想去伸手抓一根稻草,但是那根稻草就感觉很滑很滑抓不住。还是有求生的欲望,但是那个时候人整个兴趣基本上完全丧失了。”
  为让吉先生病情好转,他的妻子当时四处寻找治疗办法。“我首先带他去巴厘岛旅行,然后每周陪他去心理医生那里去咨询,去医院诊断吃药。应该说所有所有的方法我们全部都去试了。首先是睡眠改变了,然后他跟家人的交流沟通多了,更重要的就是他开始看书”。
  病情痊愈的吉先生,2015年通过考试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为抑郁症患者成立康复中心,两年来已帮多位患者走出心灵深渊。
  去年60多万患者获康复服务
  我国目前有8502万残疾人,其中确诊精神障碍残疾人有827万,2016年全国共有62.6万精神障碍残疾人享受到精准康复服务。
  一年多前,精神障碍残疾人张女士拒绝接受康复治疗,在社区的劝说下,张女士来到了北京残疾人社区康复站进行康复训练。如今,张女士已经能正常的与人交流了。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医院院长肖存利表示:“让患者走出家门,参与康复训练,是非常非常有好处的,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效果。”
  据中国残联介绍,截至2016年底,国家通过实施精准康复服务,1.8万名0-6岁孤独症儿童以及1.4万7-17岁孤独症儿童得到沟通以及适应训练、支持性服务等,59.4万成年精神障碍残疾人得到精神疾病治疗、精神障碍作业治疗法训练或支持性服务。
  社区康复给你温馨的家
  北京西城区什刹海街道,有4200名残疾人,其中精神障碍残疾人有近600人,为满足社区精神障碍残疾人康复的需求,街道创办了“融心”日间照料康复站,居住在社区的精神障碍残疾人在这个温馨的康复站享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家住北京什刹海街道的32岁的精神障碍患者刘潇轶,12年前患有精神分裂症,前后住院达8年之久。2016年3月,刘潇轶来到什刹海“融心”日间照料康复站,进行康复治疗。如今,刘潇轶能够基本过上正常生活。
  刘潇轶说:“我以前就是穿衣裳也特别乱,现在穿衣裳什么都特别好,然后也知道洗漱什么的,生活有规律了。”
  在这个日间照料康复站,刘潇轶每天和其他精神障碍残疾人在一起参加手工制作、做游戏、练习舞蹈等,康复站为他们还制定了长期服药后恢复语言训练、自理能力、社交能力的培训等,个性化的康复辅导让精神障碍残疾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像什刹海街道这样专对精神障碍残疾人设立的康复日间照料站,遍布北京各街道社区,一个由医务人员、患者家属和社会组织建立的精神障碍残疾人康复网络已建成。
  社区康复不可缺
  近年来,重度精神病患者人数呈上升趋势,他们在医院经过治疗后,回归社区康复是重要的环节。建立完善的社区康复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残联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绝大部分精神障碍残疾人不愿意去定点医院评定残疾等级,也不愿意领取残疾人证,更不愿意把患者送到社区进行有效康复。
  据了解,照看一个精神障碍残疾人,会拖累一家人,这是精神障碍残疾人家庭的普遍生存状况。有关人士表示,希望这些患者家庭放下包袱,让精神障碍残疾人尽早到社区参加康复治疗。
  北京西城区精神卫生保健所康复组组长吴金娣表示,精神障碍残疾人的治疗,特别是一些偏僻的农村,没有专门的医院、科室和床位来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全面推进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正是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
  专家呼吁,要建立医疗卫生、残疾部门、民政部门以及街道社区完整的康复体系,减轻患者的家庭负担,让更多的精神病患者得到康复治疗。
  精神疾病的这些误区该纠正了
  北京市精神卫生保健所常务副所长、主任医师闫芳指出,精神疾病患者就诊率不高,部分患者及家属对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有排斥心理,大多数人也不愿承认自己患有精神疾病。其实,不少精神疾病患者经过治疗都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和状态。对精神疾病的认知方面,不少人甚至患者和家属,都存在一定的误区。
  ×精神疾病就是精神分裂症
  √失眠、抑郁问题等也是精神疾病
  到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就诊的,也并非都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我们医院的门诊患者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比例约为30%,其余则为抑郁、焦虑、失眠等。”闫芳表示。“大多数人不愿承认自己精神方面有问题,还有人认为自己的症状是因为近期太累,休息几天或忍一下就过去了。”闫芳称,有些人缺少精神疾病知识,在出现症状时没有及时就诊;有些人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偏颇,担心被周围人歧视等,不愿去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就诊。
  ×治疗后不稳定最好少接触
  √不少患者治疗后可回归正常生活
  有些精神疾病常常以躯体不适为主要表现,不少患者都是之前在综合医院就诊多次的。因而医生会建议患者去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就诊。
  至于治疗效果,闫芳表示,这要取决于具体的病种。“一些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经过治疗,情况可出现明显好转,只是相较于普通精神疾病患者,治疗时间稍长。”对部分躯体疾病来说,及早进行心理干预,也有利于患者及早康复。不少患者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和状态,可以回归正常生活。
  ×电击疗法等会经常使用
  √一般来说适合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影视剧中,经常有对精神疾病患者使用“电击疗法”的镜头。
   闫芳解释,“电击疗法”,又称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属于物理治疗。在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病情,尤其是较为兴奋的患者,效果比较好,如有自我伤害倾向和行为的患者等。相较于药物治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改善患者症状的速度也更快,能够尽快帮助减轻患者的痛苦。“当然,无抽搐电休克疗法有严格的适应症,一般适合重症和难治的精神疾病。”闫芳强调。
  健康的精神状态什么样?
  精神状态的健康状况相对较难把握,临床上讲究人们的知、情、意保持一致,即在处理问题时,人的情感、思维、意识相互协调。具体来说,根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制订的《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并非单纯的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可以参照以下标准:
  1.认识自我,感受安全:对自我评估准确,有较强的安全感,能够融入周围环境。
  2.自我学习、生活自立:有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可以照料自我。
  3.情绪稳定,反应适度:能得当地处理问题,控制和管理好情绪。
  4.人际关系和谐,接纳他人:人际关系协调,支持系统比较完善,能接纳和容纳他人。
  5.适应环境,应对挫折:行为符合年龄、周围环境等因素,也能很好地应对挫折。

                                                                                                                                                                                                                                                                         据《新京报》


服务中心 · 关于我们 ·
关注我们
晋ICP备05010669号-1Copyright © 2020 六彩大联盟官网, All Right Reserved.